→以往各期

文 献 信 息 资 料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87       2011年第1                        20113月编印

          

本期要目:

 

★北京亦庄:人才强区战略支撑可持续发展

★密云打造志愿服务新模式

★海淀: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在借鉴与创新中探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职业院校悄然兴起“拆墙运动”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带着农民做活一方产业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深职院再为中国高职树立新标杆

——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北京区县动态

 


北京亦庄:人才强区战略支撑可持续发展


 


中福莱克斯光变颜料有限公司总裁袁启和至今还记得刚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时看到的场景:没有高层建筑,工厂零星分布,大片的土地长满庄稼或杂草……与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起步晚了整整10年。

2000袁启和博士毕业从美国回来创业,他在开发区许下了一个愿望:让中国的货币防伪水平向世界看齐。10年后,福莱克斯已经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上80%的货币,供应光变防伪油墨。而开发区的面貌也早已今非昔比:笔直的道路、环境优美的工厂,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开发区目前已经吸引了近4000家企业入驻,奔驰、诺基亚、通用电气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建厂。

企业竞争也好,区域竞争也好,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北京亦庄要打造高端产业园区,就必须有高端人才做支撑。而北京亦庄的高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与产业相结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系列新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海外人才纷至沓来,创新团队合力突围,高技能人才正在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增添新的动力引擎。

占领产业发展高端

“这里不仅有适合产业发展的环境,更是吸引创新型高端人才的摇篮!”2008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的谢良志博士如此描述北京亦庄。

2002年回国进入亦庄创业,短短几年内,谢良志和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我国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重组蛋白库,带领神州细胞实现了蛋白质及抗体药物的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生产,企业的人力、规模和利润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北京亦庄不仅先后出台了20多项激励人才的政策,还在2008年建立了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率先挂牌成立了为海外学人服务的专门机构-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逐步建立起了顺畅高效的人才工作体系,并于当年1218日,推出了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措施,提出了涉及创业资助、专利资助、风险投资、厂房补贴等15项人才扶持措施和4项人才奖励措施。

首批认定的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信赢博士说,对政策落地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快”。他介绍说,从政策出台到申请,再到落地,只用了4个多月时间,充分体现出开发区的工作效率,也使他切身感受到开发区对海外学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

开发区还建立了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为窗口、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和驻区有关职能局等18个部门为支撑的海外学人服务体系,建立了绿色通道和一门代办的机制,努力为海外学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有意落户开发区的海外学人企业提供公司选址、税务登记等全程服务。2009年以来,帮助20名海外学人在开发区设立了17家公司,注册资金达1.02亿元。

如今,北京亦庄引进的1100余名海外学人中,已经有1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4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集成电路、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异军突起,书写着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传奇。

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越峰,带领创新团队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机械工程专业博士黎志欣,领导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大型多晶铸锭炉的研制,并逐渐在国内市场取代了进口产品。北京亦庄宽松的人才环境、高效的人才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产业报国的梦想,海外高层次人才也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

发展高端产业,需要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与之相适应。

2010年,两年评选一次的北京开发区“博大贡献奖”揭晓。获奖者中再次出现了蓝领精英-北京奔驰的首席技师赵郁。设立于2002年的“博大贡献奖”旨在表彰奖励在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蓝领精英的入选,是北京开发区以超前的视野集纳人才的一个缩影。从学徒工到工人技师、首席工人技师,再到2010年成立创新工作室,北京奔驰的赵郁成长为一名典型的“亦庄蓝领”。

如今,像赵郁这样的蓝领精英已经成为北京亦庄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翻开北京奔驰的《优秀技师课题论文集》,其中既有对生产作业中各种难点问题的详尽记录,也有对改进方案思路和进程的细致描述;既有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深入分析,也有对革新带来成本降低的效益核算。

2008年,报告文学作品《亦庄蓝领》正式出版,书中记录了北京亦庄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在生产生活中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莉介绍说,书在付梓之前,编辑希望她能够写一句寄语:“从蓝领中来,到蓝领中去”。

为了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09年,北京亦庄出台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对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分别予以每人800元、1000元和1200元的补贴,如今已有1313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新增高技能人才447名。开发区还先后投入326.9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160万元,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开发”和“一线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14名、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894名。

“这是人才的‘全民健身’,将推进人才整体开发。”赵莉说,几万名高素质的蓝领群体已经成为亦庄的品牌和骄傲,这也是亦庄人才发展的特色所在。

启动人才强区战略

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一条良性循环的人才发展道路在北京亦庄日渐清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位负责人表示,以人才为本,吸引各类人才加入开发区发展的行列;以企业需求为己任,积极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以发展为要义,创造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这是开发区长期以来的人才工作理念,也是开发区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截至2010年底,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为21.4万人,比“十五”末增加11.6万人,年均增长约16.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5年来持续增长。

2010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推动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两区更需要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今年以来,两区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共同组织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格认定工作,共同组织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6000余名大兴区农村劳动力在开发区知名企业就业……以人才融合促进工作融合,两区发展呈现出“112的效果。

日前,以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两区启动了人才强区战略,每年将设立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激励和保障高层次人才来两区创新创业。未来5年,两区将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建设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打造“北京创造”品牌,占领产业发展高端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来源:大兴区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1-02-23,转载自首都之窗网站http://www.beijing.gov.cn/zfzx/qxrd/dxq/t1150625.htm


 

密云打造志愿服务新模式


京郊日报通讯员   张生军


 


34,密云县举办了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绿色国际休闲之都· 志愿密云”启动仪式,与会的志愿者们响亮地发出了:“服务密云,志在奉献;发展密云,勇于争先”的誓言。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近年来,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密云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慈善救助、党的建设、文体生活、道德法制、抢险应急、对外服务八大领域开展了服务活动,率先在京郊探索出了一条密云志愿服务新模式,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服务“三农”为主线

建立三级服务体系

志愿服务在城里比较普通,而在广大的农村,还是件新鲜事儿。

“我们家过去一直不富裕,去年,多亏了财政局党员服务队的支持,帮我种植苹果,还给我买了有机肥,请专家指导,帮助资金周转,使我一年就收入了3万多元,过了一个舒心年。”有北京东极镇之称的新城子镇新城子村的果农朱桂芳激动地说。

朱桂芳所说的党员服务队是2005年启动的志愿服务队伍之一。

在该村像朱桂芳这样通过党员志愿服务脱贫的贫困户有18户,村支部书记李振和说:“过去他们的年收入也就2000多元,现在通过帮扶,基本都达到了人均6000元的水平。”

现在,在密云的机关和基层党组织中,已建立起了一支近万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他们深入乡村、社区,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脱贫致富、转移就业、扶残助老、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特别是在我县开展的“党员服务日”活动中,和广大党员干部共为群众做好事实事9000多件,直接受益群众达40多万人次。

“我们村建立了300亩的‘九品香’梨采摘园,但梨还没到采摘季节,就得了黑星病、梨木虱等病害,梨的质量不好,人家根本不愿来采摘。说到原因就一个,咱们不懂技术。”石城镇河北村支部书记郭永江说,“如今好了,县科协将我们村确定为科普示范村,专家服务队为我们开办了科学技术培训大课堂,经常请市里、县里的林果专家为我们传授夏季修剪、扩垵压肥、秋施基肥以及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各种新技术,如今果农们一个个都快成土专家了!”

现在,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应用了新技术,提高了果品质量,河北村每年的果品产量达到了28万公斤,同比增长12%,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4253元,同比增长了28%。农民真正尝到了“科技也是生产力”的甜头。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要将我县的生态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富民增收。作为科协,我们突出了服务功能。”县科协主席张敏说。为了村民增收致富,县科协成立了由百名种植养殖专家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农民传授蔬菜种植、林果栽培、畜牧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在河南寨镇、穆家峪镇、太师屯镇、冯家峪镇、石城镇等乡镇建立了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在334个行政村建立了扶贫帮困基地,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志愿服务网络。

“立足密云经济社会建设实际,放眼世界志愿服务发展前沿,我们要建立‘全社会、多层次、多角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志愿服务的密云模式。”这是密云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目标,也是对全县志愿者发出的号召。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密云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以服务“三农”为主线,已建立起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

青年志愿服务,争做主力军;巾帼志愿服务,为建设美好家园撑起半边天;教师志愿服务,突出多样化育人;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志愿精神”从校园到社会的传播……十余支志愿品牌队伍,通过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慈善救助、党的建设、文体生活、道德法制、抢险应急、对外服务八大领域开展志愿活动,把自己的足迹洒遍了密云这一片热土。

如今的密云,志愿者已达33603人,每年开展的公益实践项目近百个,开展志愿活动500多次,形成了“党政领导、各方参与、组织完善、管理规范、服务多元、领域齐全、高效务实、勇于争先”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活动丰富多彩

实现全覆盖

在密云太师屯镇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她们由170余人组成,既有妇女代表又有致富带头人,她们不但能够自编自演快板、小品等各种小节目,还身兼数职,担当了村里的文明宣传员……她们就是太师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

“我们全县像太师屯志愿者服务队这样的妇女志愿者队伍已有376支,品牌队伍4个,队员8000多人。”县妇联主席赵秦岭说。她们围绕农村妇女致富,积极传播科技知识,围绕文明村建设展开竞赛,评出“十星级和谐家庭”8.58万户、标兵家庭1.71万户,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美化家庭社区活动,围绕建设先进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说,她们为建设密云的美好家园,撑起了半边天。

“我们的工作,就是奉献、服务!”这是活跃在密云山乡的另一支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者们的心声。

“马上就要开学了,我最盼望叔叔、阿姨们来教我们学习书法、画画。”县聋哑学校的学生李丽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密云的文化志愿者们组织了6支文化小分队,每周一至周四分别为孩子们教授美术、书法、鼓乐、舞蹈等技艺,“教聋哑孩子要有细心、耐心,还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爱他们,才能教好他们!”文化志愿者李淑春说。

2010年,密云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志愿者分中心后,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了4000余名,来自全县12个工委,18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和两个街道31个社区,形成了功能齐全的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

一年来,他们开展了“暖心工程”,推出了关爱孤残老人、免费摄影服务,关怀弱势群体、辅导智障儿童,关心离退休人员、举办慰问演出,关注群众健身、推广健身舞蹈等一系列志愿活动,足迹遍及密云的山乡、社区和校园,深受群众欢迎。

在密云还有这样一群可敬的老人,他们虽然大多已是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但依然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不停地奔波于潮白河两岸的社区、乡村,奔波于大山深处的校园、课堂,讲革命故事、作报告、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培养下一代默默奉献着他们的心血和情怀,他们就是曾荣获中央文明委“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县关协的老年志愿者们……

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老骥伏枥,密云的志愿者们已成为了密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帮助农民致富增收,他们组成科技服务队,在全县建立了300余个扶贫帮困基地;传播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他们组成“护水先锋队”,捡拾白色垃圾,深入乡村广泛宣传;诠释“大爱无疆”的情怀,他们参加无偿志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4581000毫升;建设“平安密云”,他们组建控制网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名列全市前茅……

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在密云实现了全覆盖。如今,“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成为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密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让文明之光照亮了每一个密云人的心田。

201139日《京郊日报》)


 

北京新农村建设实现六个“全国率先”

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本市在政府购买生态服务、系列“村村通”陆续完成、五项基础设施全覆盖、村级组织经费保障、社会保障城乡接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六个方面实现了“全国率先”,促使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财政购买生态服务,最早始于2004年。这一年,本市出台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管护资金2.2亿元,为农民提供46908个管护员就业岗位,山里人从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成如今的“养山就业”。此后,2008年,本市出台生态作物补贴意见,对全市农户在耕地内种植的小麦(40/亩)、牧草(35/亩)实行了生态补贴政策;从2010年起,本市又每年拿出4.04亿元,按照每年每亩40元的标准对集体生态林进行生态效益补贴;另外,财政还出资为农民购买了40000个保洁员岗位、10800个管水员岗位、4000多个乡村公路养护员岗位。这些生态补贴和生态服务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郊区生态水平的提升。

系列“村村通”涵盖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五年来,全市县乡道路建设超目标完成28%,郊区运营里程近两千万公里,实现了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通公交;京郊公共出行网逐步完善,5年新增客运站90余个,开通、调整村村通线路137条,“一卡通”刷卡乘车已在七个区县变成现实;“村村通信息网络”方面,全国首个农业信息资源“村村通”工程2006年在大兴建成,“221信息平台”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12316农业服务热线走进千村万户;“村村有文化设施”、“村村有健身设施”、“村村有医疗卫生室”的目标基本实现。

基础设施全覆盖,涉及农村的水、电、路、气、热、垃圾、绿化、居、厨、厕、院等。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10多亿元,实施了街坊路硬化和绿化、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消纳、厕所改造等五项工程;同时实施了“让农民暖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五+三”工程的实施,让农民过上了“走平坦路、喝洁净水、上卫生厕、睡节能炕、住保温房”的新生活。

2006年,本市率先实行农村村级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每个村8万元到15万元的标准解决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经费的问题;按照农村每个党员年均活动经费不低于100元的标准,解决了党员活动经费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运转。落实“一定三有”要求,加大财力和政策支持,保障了村干部的基本工作报酬和村党支部书记正常离任后的基本补助。一些区县还建立了村干部工作补贴机制,探索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离退职补贴、困难救助基金、考核奖励资金等制度。

2009年,本市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是北京户籍的城乡居民,不在企业职工养老、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覆盖范围之内,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除个人缴费账户累积本息的按月返还,政府无偿提供每月280元的基础养老金,同时对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保障的60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的女性城乡居民,政府每月提供200元福利养老金。

2010年年底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59.3万人,参保率达到92%;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8.5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6.7%

本市还率先探索了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新功能日益凸显,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蓬勃发展,并自然延伸出了高端示范的功能,逐步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生态宜居的基础、满足高端需求和应急供应的基本保障。

“六个率先”给农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村环境好了,农业附加值高了,农民福利待遇涨了。而所有这些变化,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归根结底在于本市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5年来用于农林水的投入达到539.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9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

 2011224《北京日报》)


 

海淀: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通讯员  朱丽

 


北部新区开发、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管理创新……2011年,海淀区出台重大事项区级领导协调机制,区主要领导带头,区级领导每人负责牵头一项重点工作,定点联系9家重点驻区单位,帮助驻区单位及时排忧解难,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

以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向来各有明确的分工,但此次海淀出台的重大事项区级领导协调机制,却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以往的分工。四套班子领导,不管是主管哪方面的,都要为2011年海淀全区重点工作服务。

按照该协调机制,海淀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人负责牵头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山前乡镇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创新、公共租赁房建设、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综合整治等。

这些重点工作无不牵涉到多个部门,单靠某一个部门往往难以统筹全局。“牵头领导主要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海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作实施过程中,牵头负责领导将指导相关工作部门成立工作组,提出工作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工作碰头会、协调会,协调市区有关部门、相关驻区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部门沟通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对策,加快推进落实。

面临海淀“垃圾围城”的严峻现实,海淀区人大承接了“生活垃圾消纳”的重大课题。春节前后,区人大负责人多次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到六里屯垃圾消纳场、驻区高科技企业、餐厨垃圾消纳示范点、乡镇垃圾处理站等处实地调研,为海淀区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寻找良方。

占海淀区域面积50%的北部地区是未来几年新的增长极。海淀区政府牵头,北部科技园区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及企业总部的引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海淀南部发展空间渐趋饱和,为给高端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海淀区政协领导连日来马不停蹄到多个部门调研,围绕南部6个乡镇产业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摸情况,出对策,力争2011年内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

“从表面上看,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好像模糊了领导班子的分工,但实际上是加强了区级层面对重要工作的领导统筹力度。通过协调机制,四套班子领导充分发挥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区域重点工作更好更快地落实。”海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事项区级领导协调机制不仅体现在推动区域重点工作上,还体现在为驻区单位服务上。

海淀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这些驻区单位是推动海淀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重大事项协调机制,海淀区级领导干部每人负责联系4家高校科研院所和5家重点企业,每年定期到联系单位走访,及时了解其需求,对于驻区单位所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驻区单位重点项目落地有困难,海淀区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专题研究,主管区领导负责现场推进。近一年来,在海淀区的多方协调下,中国人民大学产学研基地试验项目、国管局有关建设项目、北京大学北大科技园上地项目、军工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等均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对于驻区单位所反映的周边环境问题,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周边拆迁、北航西门环境整治、北京地质大学周边拆违、铁道部羊坊店住宅区旧房改造项目拆迁等,海淀区一一列入环境整治台账,及时分解到各相关部门落实。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海淀区共针对驻区单位提出需要协调的40余件事项召开专题会研究,并纳入区政府折子工程督办落实。区财政共投入1.5亿元为服务驻区单位、促进合作提供保障。

  2011221《北京日报》)


 

密云县科委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启动

“密云县科技帮扶行动计划”


 


201133,由密云县科委牵头,科技部农村司、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我院共同参与的“密云县科技帮扶行动计划”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密云县委常委、副县长杨珊和我院副院长唐桂均、院科研处副处长许奕华、信息所副所长张峻峰及相关单位领导和在密云县帮扶村镇代表共计8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为落实科技扶贫工作,真正发挥科技支撑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密云县科委将在今后两年时间内,通过实施“密云县科技帮扶行动计划”,落实科技兴村、科普素质提升工程;科技帮扶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科技推广、培训、供求致富信息发布工程;双百——双向远程视频系统惠农工程;龙头企业对接及推介工程;科技帮扶典型示范宣传带动工程等六大工程,整体提高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并重点对16个低收入村级进行科技帮扶示范,力争到2012年底,使16个基地低的收入农户增收20%50%。我院作为该计划的科技支撑单位,将充分发挥专家、技术和信息优势,应用“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实现我院各领域专家与密云县14个科技帮扶重点镇98个村的实时对接,为当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启动仪式上,密云县科委主任助理金广生与我院信息所张峻峰副所长共同签订了《科技帮扶对口支援,双百双向远程视频系统惠农工程协议》,预计将投资30万元在全县14个科技帮扶重点镇98个村、果树中心、蔬菜科、信息中心、7个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共109个点安装双向远程视频诊断系统,为生产经营提供远程视频诊断、培训、会议等服务。仪式最后,唐桂均副院长代表我院做了发言,提出将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认真贯彻帮扶活动的指导思想,认真执行帮扶计划,使广大农民接收并使用大量的科技、信息、培训和专家资源,为农村创建一个有“长期不走的专家”和“永不放假的学堂”的培训环境,提高帮扶农民种养实用技术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力争使帮扶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    日期:201139日,转载自首都之窗网站,http://www.beijing.gov.cn/ggfw/nm/ncxxfw/t1158009.htm


 

图书馆建设参考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升级项目顺利完成

新学期以优质服务迎接读者到馆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图书馆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升级项目顺利完成。

为了落实我院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专业建设,图书馆上学期末实施了自动化管理升级项目。本次图书馆自动化升级项目,引进了RFID(射频识别)管理系统,包括自助借还、自动门禁、自助存包、24小时自动还书等设施。本校图书馆、东校区图书室20多万册图书全部新贴RFID标签、录入新数据。通过系统建设,整体提高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能力,提升了服务水平,将在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同时,为方便读者利用资源,图书馆实现了全馆无线网络覆盖,引进了电子阅报机、资源检索机、手持电子图书阅读器等设备,电子阅览室阅览电脑增加到96台,免费向读者开放。

图书馆是我院教育教学、争创示范校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新学期图书馆将在资源建设服务、纸质资源流通服务、数字资源使用服务、图书馆与读者互动交流服务、为专业建设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以“读者为本、服务育人”为宗旨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继续创新服务模式。我们要积极履行图书馆的信息和教育职能,在满足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努力使每个馆员成为专业建设的专家,使图书馆成为我院资源信息中心、学习共享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图书馆全体人员始终不渝地为读者创造方便的读书途径和良好的读书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也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的加油站、心灵的栖息所!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网站,http://219.239.19.90/zf/xwpd/tpxw/Document/741/741.html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召开2010年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年会

 


318上午,我院图书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规定,召开了2010年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年会,我院图工委委员参加,王菊生副院长到会并讲话,会议由宋福林馆长主持。

王菊生同志指出,今年是后勤服务系统的大事之年,后勤服务系统以折子工程为抓手,共制定了五项折子工程,要有针对性地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今年图书馆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1123”工程,找出亮点,找出掣肘或瓶颈问题,围绕年度计划,图书馆应该立足现实、大胆探索、力求创新、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差距和发现优点、综合分析、制订最有效、最实际的工作方案。图书馆的工作思路应该以“折子工程”为基础,把服务延伸到各系、处。图书馆工作决不能拖学校争创市级示范校的后腿。无论是从学院的角度,还是从图书馆的角度,2010年都是关键的一年,整个后勤系统应该创新服务模式、转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为建设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做出贡献。王菊生副院长对于图书馆在2009年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希望图书馆再接再厉,在2010年做出更优异的业绩。

会上,宋福林馆长向大会报告了图书馆2009年的工作情况及2010年的工作思路和计划。他说,图书馆在院党委和主管院长的正确领导下,在2009年工作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我院的中心工作和示范校建设工作,努力实践我院办学的新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认真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积极做好图书馆日常工作、重点工作和创新创优工作;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馆员队伍向专业研究方向转变”、“图书馆服务向专业服务方向转变”;在图书馆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创新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图书馆去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新的一年里,图书馆要进一步做好以我院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纸书为基础、以数字资源为重点,以突出应用法学为特色,以服务专业建设为方向”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创新服务模式为专业建设服务”工作,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传统服务延伸到网络服务,从一般服务到突出为专业建设服务。

与会的学院图工委委员相继发言,针对图书馆工作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安全防范系书记朱明说,图书馆服务工作认真、细致、周到,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方面和全校师生对书籍的需求方面要相一致。经贸系副主任高玉芬希望图书馆为全校科研的支撑做的更到位、更全面。社会法律工作系主任李伟指出,图书馆在学院的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特别是“三元互动”平台的搭建,是北京高职院校的首创,也引起北京市高教处的关注。科研处副处长周启柏表示,图书馆办馆理念超前,值得学习,希望图书馆和科研处共同合作开发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学生处处长乌丽娜说,图书馆利用有限的空间,提供无限的服务,图书馆可以更进一步拓宽全院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南校区图书馆负责人张会芝对校本部图书馆对南校区图书馆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多在南校区进行图书馆的各种活动以及进行数字资源的推介活动,东校区图书工作负责人白华建议“校园师生讲坛”在东校区举办。

宋福林馆长表示,各位委员发言都很好,感谢大家对图书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图书馆工作的差距还很大,大家要多提意见和建议。图书馆要认真思考每位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积极落实,努力在新的一年里为全院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网站,http://219.239.19.90/zf/xwpd/tpxw/Document/686/686.html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简介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1980年在原镇江地区五·七农业大学图书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有老馆建于1989年,面积为1582平方米。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建造新校区,六层高的新图书馆作为新校区的主建筑,气势壮观,周围环境秀美,室内布置雅观,设施先进。2005年正式启用,总面积14650平方米。

学院图书馆现有藏书49万册,中外文期刊近六百种;购置了超星读秀,超星百链云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SpringerLinkEbsco Host等多个中外文全文数据库;拥有大量的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电子文献,增添了7T容量的存储设备,用来存放各种教学科研资源和学习娱乐资料;新馆的建造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配有中央空调和读者电梯,无论从弱电布线还是设备的购置和集成,都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有几百个信息点;图书馆运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和金盘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为方便读者和科学管理创造了条件。

学院图书馆设有流通部、阅览部、采访部、技术部等部门。共有1500多个阅览座位,有两个集藏、借、阅一体的书库,另有综合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和参考资料阅览室,拥有两个电子阅览室共450台计算机,80台计算机的多媒体阅览室一个,三个自修室可容纳读者300人,350人座位的报告厅一个,还有会议室、接待室各一个。

学院图书馆现有28个工作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三名具有高级职称。全体图书馆人员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先进的服务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热诚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http://218.3.86.136/tsg/intro.htm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概况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成立于20016月,其前身是1958年于姜堰(泰县)官庄成立的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图书馆,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历经姜堰官庄、高港白马、泰州市区数次移址,主馆现坐落于泰州凤凰路校区。馆舍面积4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4000余个,师生读者近1.5万人。

我馆在藏书结构上,根据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和学院的发展方向,逐步充实完善藏书结构,形成以畜牧、兽医、药学、食品加工为专业特色,文、理、工、农、教育相结合的的综合藏书体系。文献资源的主要形式:纸质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现有纸质藏书84万余册,年流通量50余万册次,近年来,年购书经费约200万元,年均进书量为五万余册,订购中、外文报刊近1500种,年均接待读者60万人次。在数字资源方面我馆拥有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标准全文数据库(含生命科学)、SpringerLink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等十几个大型数据库资源及六个自建数据库。

馆内机构设有办公室、技术部(网络中心)、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信息服务中心、图书档案教研室。同时设有迎宾路校区、白马校区两个分馆。现有工作人员33人,中级以上职称10人。

我馆于1999年开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并着手馆藏中文图书数据库的回溯建库工作,并于2002年采用丹诚图书管理系统,2006年更新为汇文文献信息管理双机集群系统,同时建成了图书馆网络检索、随书光盘、网络课件、学院信息资源等多种信息资源系统平台,形成了全院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服务格局。

我馆一直把建立高水平、高效率、现代化的图书馆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1998年在江苏省教委组织的“江苏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2005年,在江苏省教学水平评估中,专家组一致认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食品加工等文献保障及服务特色鲜明,荣获优秀等级。

近年来,我馆依托自身馆藏优势,高度重视文献信息的“共建、共知、共享”工作,确立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理念,不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建设与学院教育特色相匹配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成为地方农业经济尤其是畜牧业行业经济科技文献信息的支持中心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文献传递、资源共享与资源整合等文献信息服务管理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我馆以“厚德 明法、格物 致知”为馆训,努力将图书馆向数字化和特色化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从而更好的为广大读者的工作、学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lib.jsahvc.edu.cn/showart.asp?id=14


 

高校产学研合作

 

以评促建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

——北京地区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高校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独具优势,高等教育资源集中。近年来,北京市加大投入,以大魄力、大手笔积极推进北京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主要举措

2008年起,北京市教委开始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和“创新工程”。其中北京高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举措,它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引导并支持北京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全面、深入合作,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实现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以及促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校际间的共享,为北京高校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构建有利于首都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创新工程”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是将原始创新和积累,最终形成现实生产力的最重要、最有显示度和最具现实意义的环节,也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环节。此外,通过建设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转移中心作为工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平台,引导北京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持下,北京地区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出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服务的典型区域化特征。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

1.“奥运传媒”模式

奥运传媒模式强调密切追踪国家战略需求,配合国家级重点工程与项目,发挥高校人才密集、专业对口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制定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全方位融入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中国传媒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联合培养参加北京奥运会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的摄像师团队、体育赛事报道的ENG团队,以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传播理论的总结、课题研究等项目。

虽然奥运会是难得的机遇,但此模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寻找合作契机,培养国际一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北京高校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

2.“校企融合”模式

校企融合模式强调学校与综合实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将对方视作各自事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集成双方资源,谋求共同发展。例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凭借与燕山石化公司的历史渊源关系,推行“合作共享、合作共建、合作共管”的三位一体合作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共赢、走向融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行业性背景的高校与原行业领军型特大型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教育的情况,对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3.“科研创新”模式

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强调的是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校内外科研项目的研发,关注企业的需求,引导产业的发展,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和谐统一起来。例如,北京化工大学提出的“三一模式”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三一模式”是围绕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一个中心目标,以课程学习、科研体验和产业实践为三条路径。

此模式是以高端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于具备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和数量多、质量高的科研项目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4.“基地建设”模式

以校外基地建设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过建设和完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以学生实习的形式进行的一种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为主,后两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让学生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

以校外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校都采用这种模式,在多种类型的高校和专业都适用。

5.“企业介入”模式

企业全程介入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经双向选择可直接到企业就业。订单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与SMC公司签订“合作班”协议,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能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具备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必备素质。

此模式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针对性强的专业和学校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

1.培养高端性应用型人才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端性应用型人才,高起点选择合作对象,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注重教育情境的国际视野,在合作教育的目标、对象、载体和过程方面都体现出高端性特征。第一,致力于在各个层次培养高端性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体现高端性。第二,注重选择合作对象的高起点,与综合实力强的、行业领军型特大型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搭建高端的平台。第三,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注重培养载体的高端性。第四,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情境的国际视野,体现培养过程的高端性。

2.体现国家责任和属地责任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面向化工、能源等关系国家命脉的重点产业,面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北京支柱产业以及北京特大型城市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体现强烈的国家责任和属地责任。第一,北京地区的高校与科技资源密集,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其科研实力在国家重点学科领域,尤其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化工、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许多“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面向国家化工和能源工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培养人才和提供科研成果。第二,北京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为目标,要求北京高校承担为北京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重任。北京市属市管院校着重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和学校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体现了为区位发展服务的特点。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

1.校企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校企双方通过高层互动,签署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合作内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种协议为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卓有成效的开展确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但在各种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权责关系约束的程度有所差别。

2.建立多类型的合作管理组织,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第一,建立高层互访机制。校企双方的最高领导保持经常性相互沟通,在产权明晰、权责对等条件下投入资金和设备,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第二,成立负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由校企双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的负责人组成,承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功能,负责校企沟通。第三,由学校原部门承担产学研的职能,建立多部门协调共管的联动制度。第四,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校外基地领导小组,负责产学研合作事宜。由双方负责人、院系管理干部和设计院所长或指导教师、同行专家及学生信息员队伍四个层次组成。

3.建立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一,互聘管理人员,校企双方分别担任对方的重要职务。第二,由在行业教学和管理领域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管理者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工作。第三,实行学校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负责制。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组成实习管理队伍,确保实习的质量。第四,组建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双师型、多元化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保障。

4.建立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和考核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质量保障

各校在这方面均有不同的措施,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立了网上“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学生实习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有效保障实习效果;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则建立起由教学督导监控和教学管理监控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上下协调一致的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把分散在各教学基层单位、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保证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保证各项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成效

北京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带动了实践基地建设,深化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2008年以来,共有100个基地获批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京内基地44个,京外基地15个;部委所属高校34个,市属市管高校24个,职业技术学院及民办高校各1个。

截至2008年,北京市7家技术转移中心共计筛选整理科研成果2,200余项,收集企业技术需求800余项;累计转移技术成果150项,服务首钢、燕山石化等重点企业和超过100家各类中小企业;累计举办项目推广会、技术推介会、发布会、交流会以及国际交流等共计110余次;通过课堂、网络等形式为企业举办各类技术、管理和政策培训班70余场,为社会和企业培训人数3,500人次。

首都高校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是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主线,北京地区高校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技术革新,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之中。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多家高校在与中关村科技园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实现创新,很多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领域内打破了国外企业对相关技术的垄断。

思考与展望

探索政府政策引导的途径,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并不完整,政府应该在其中有更大作为,特别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和建立机制,引领产业及社会各界积极介入大学教育,彻底改变在大学生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上普遍存在的高校热、企事业冷的状况。

继续推进高校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扩大开放办学。高校要多倾听来自业界的声音,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生产实习及社会实践方面,大学更要避免局限于大学圈内的“经院式”研究,走开放办学的道路。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2期)


 

高校人才强校战略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北京工商大学人事处   张丽丽  张春萍

   


2005年,北京市教委在市属高校启动了“人才强教”计划,并于2008年进一步实施了“人才强教深化”计划。5年多来,北京工商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以北京市“人才强教”项目为依托,以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计划为基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突破口,以建设创新团队为重点,建立创新人才成长机制,落实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开展系列师德建设活动和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工作,促进了学校人才建设工作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了学校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和谐发展,开创了学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到目前为止,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共获批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5个、优秀教学团队6个、创新人才14名,高层次人才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03名、特聘教授两名、讲座教授12名,1,000余人获得了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项目资助。

高度重视,科学管理,

确保人才强教工作顺利实施

1.组织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北京市“人才强教”项目的组织实施,为了确保项目实施取得实效,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认真规划,把人才强教工作纳入学校“十一五”人才队伍发展战略中来,修订完善了与项目有关的规章制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严格选拔

根据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和“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实施意见,各院系结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发展定位和办学理念,以及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研究推荐项目人选,对各项目进行严密规范的前期论证。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对各个项目进行评审,严格遵照评选标准,以投票选举、差额产生的方式择优推荐。立项整体过程规范、公开,程序公正、合理,决策科学、民主。

3.规范管理

立项通过的项目严格按照计划和经费预算组织实施,项目总负责人、各子项目负责人共同负责项目的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事处及时了解各人选和团队的工作状态,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财务处一起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监控各项目运行情况并进行绩效考核,保证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的引领下,学校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管理办法和规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建设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了学校优秀人才的整体实力。

1.师资队伍结构整体优化

年龄结构——学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已形成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的占11%,30岁~40岁的占41.6%40岁~50岁的占35.4%50岁以上的占12%

 学位结构——学校制定了《关于接收或引进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管理规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3.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6.9%,两者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4%,师资队伍的学位结构日趋合理。

职务结构——学校制定了《教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行)》《教师职务任职基本条件与岗位职责》《教师岗位职务续聘条例》等文件,实行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优化了师资队伍的职务结构。目前,学校教授和副教授共占专任教师的59.5%

学缘结构——学校近年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接收校外优秀毕业生,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专任教师中,非本校毕业的教师达到92.4%

2.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在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的遴选中,坚持同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规划相一致的原则,明确团队的科研方向,选择优秀团队带头人,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学校推荐并获批的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有15个,基本覆盖了学校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团队带头人认真规划、组织、协调,构建学术梯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展开重大课题的学术攻关,发挥不同研究者的特长与优势,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了学校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确保了学校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受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的学术创新团队中,已结题并通过验收的有6个。据不完全统计,项目资助期间,6个学术创新团队共发表论文491篇,其中核心期刊276篇,出版著作、编著、教材等共计127部,主持课题11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47项,申请专利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

学术创新团队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推动了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如2007年~2008年,以“基于北京市城市发展新战略的现代物流体系研究”学术创新团队为依托的物流管理教学团队获批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物流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物流系统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团队带头人何明珂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同时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团队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建设。2007年,应用化学和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新增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同时,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食品科学、材料加工工程、企业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新增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3.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创新人才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优秀人才的竞争效应,产生了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构建了创新人才成长的效率机制。已经通过结题验收的6名拔尖创新人才在项目资助期间,共发表论文290篇,主持课题5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27项,出版专著、教材和编著33部,申请专利1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孙宝国教授所完成的“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项目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孙宝国教授长期致力于食品香料和食品香精研究,建立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突破了制约我国食品香料生产的一系列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成功研究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味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提升了中国肉味香精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孙宝国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含硫香料和肉味香精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孙宝国教授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最年轻的院士,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院士。学校两院院士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历史上有了第一位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另外,孙家跃教授的“多硫代聚芳基乙炔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项目2005年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圆满结题后,孙宝国、谢志华、李朝鲜3位教授分别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孙家跃、刘载文、张力3位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分别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

4.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是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大大激发了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带动了一批优秀教师更加热心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踊跃发表论文及撰写专著。一些教师通过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的资助,已经成长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学校于2010年初组织开展了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结题验收工作,一期入选的53名骨干教师均通过验收并且成果丰富,在该项目的资助下,发表论文447篇,其中入选核心期刊223篇,出版著作、编著、教材等共计86部,主持课题8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23项,申请专利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中青年骨干教师中,莫倩于200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李宝河和张永所带领的团队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了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郑福平于2010年入选了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5.教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党政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学校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不但为师德建设创建了一个务实的平台,而且为广大教师相互交流业务,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组织创办的集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考察、社会认知、团队意识培养和沟通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品牌活动,以其立意深、形式新、规模大、效果好,在广大青年教师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反响。自2005年开展以“弘扬爱国精神、勇担历史责任”为主题的“抚顺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以来,此项活动连续开展了5年,共有250余名来自不同院系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摄影、纪录片的形式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实施以来,在教职工的培养方面,学校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加大投入,积极组织和支持教职工参加国内外培训。根据人才发展规划,依托人才强教计划,学校分别组织了新教工培训、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研究生导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学生工作人员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境外双语教学和境内外高校访问学者等业务培训工作。培训涵盖了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实验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教职工的视野,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快速提升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实施人才强教工作的几点体会

人才强教工作不仅是要完成申请的科研项目,而且还应注重提高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吸引更多教师、学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也为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提供良好的平台,为他们今后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此,在继续开展人才强教工作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以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为契机,创新人才引进模式,调动校内外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人才引进的程序和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学校高层次杰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突破。目前,学校高层次杰出人才引进工作已经全面开展。

2.积极推进学术团队建设

加强以学术团队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学术团队为载体,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壮大团队力量,培养科研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团队成员准入考察、答辩制度和相应的淘汰制度。

3.加强人才培养

加快培育壮大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根据学科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情况,对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予以规划、指导,提高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准和整体水平。

4.增强项目对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

通过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和“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实施,培养大批的优秀团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从而更好地带动学校的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

5.提升项目效益

通过深入所研究的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使研究项目产生实际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结合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深入落实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战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带动学校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人才队伍,推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新的成果,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首都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3期)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借鉴与创新中探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

厦门大学   王爱萍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这既需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特质,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与借鉴各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发展特点,在借鉴与创新中探寻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思想引擎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高职教育面向国际,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来培养国际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确立先进教育理念,是引领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发展的先导和关键。

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国际意识与国际化技术人才相结合。国际意识是高职教育人才定位的重要理论支撑,国际化技术人才则是高职教育人才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鉴于行业的通用性,在战略上应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导向,培养高标准应用型人才,以此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其二是多元学历教育标准与国际职业标准相结合。学历教育标准是全方位立交的多元教育标准集,国际职业标准则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职业标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求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国际化,应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来提升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质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体现高标准、高定位,这突出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因为,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和方向,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有引导作用。培养目标要具有战略高度,就要以先进理念为导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国际化,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专业计划;在专业方向上凸显灵活性,依据国际市场诉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培养计划;在专业拓展上彰显前瞻性,开设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等新专业,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德国的“双元制”在培养学生时,职业院校将学生的入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职业院校和企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明确。双元制的“双元”,一元是学校教育,一元是企业实习。职业院校负责理论课程学习和简单的实践操作,企业则主要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亲自体验工作的过程,在做中学。校企密切合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不仅如此,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还与普通教育建立了立交桥,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达到师傅级水平,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接受大学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和竞争力就在于其技能性。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处理好全面发展与能力发展的关系。素质是能力的内化,能力是素质的外化。高职教育要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主导,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更为关键的  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是能力本位,教学应采取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是自主的知识建构者。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价值向度是增进国际交往、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动全人类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避免商品化和贸易化倾向。利比里亚的托·帕特里克斯认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不仅是办学外延的超地域化,更是办学责任和道德的国际化。

二、指标建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设定

指标体系研究是国际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提升国际化水平是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目标设定既要具有前瞻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要求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判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澄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已向纵深方向发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呈现深入发展态势。如今,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已从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扩展到课程的国际化、质量保证、跨国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设定要与时俱进。

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要求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及服务等置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教育的国际环境之中。这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在教学上提供国际化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在研究方面要加强院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等等。

从发展阶段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交流性”;高级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基于“开放性”和“交流性”基础上的“通用性”。所谓“通用性”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被全球承认。高职院校国际化要体现为注重提升本国高职教育质量,达到国际认可标准。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目标设定要因地制宜。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指标体系与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不完全相同,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指标有其特殊性。通常,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国际化观念与规划、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结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合作办学、大学国际化支持服务。与此不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特殊性突出体现为:地方化与全球化、教学和服务的国际化、职业证照和校企合作的国际化。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盛兵教授认为,高职院校更为凸显的职能是教学与服务,在高职院校国际化指标体系设计中,应突出教学与服务的重要性,不包含科研的国际化。

三、模式探索: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拓展

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其发展路径有哪些?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经验,结合现实国情进行不断探索。

美国社区学院采取各种形式推进国际化。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的作用在于辅助社区学院增进国际化意识和提高社区学院在全球教育中的角色认可度。美国各社区学院在国际化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发展特色,如佛罗伦斯-达灵顿技术学院注重与德国和墨西哥开展教师交流,以推动学院在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和西班牙语方面的交流。波特兰社区学院扩展国际学生项目,加强学生资助服务力度,为学生提供到伦敦、哥斯达黎加、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学习的机会。塔尔萨社区学院成立了国际教育办公室,进行海外拓展研究,在学位课程中要求具备国际交流学习经历等等。美国密西根州门罗郡社区学院副院长丹尼耳斯强调要通过课程开发、跨学科课程、教职员工发展、外语必修、师生交流、海外学习等方面推进社区学院国际化进程,通过核心社区学院领导人参与、发展院校支持、讨论并规划实施教师和学生事务活动、企业和社区参与领导、与国际伙伴开展合作等方案的实施来实现社区学院国际化策略。

在国际化推动下,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职业教育国际化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Erasmus计划、德国教育与研究部(BMBF)资助项目、德国学术交流协会(DAAD)iMOVE(职业教育国际营销)。国际交流是高校现代化、研究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应从通过引入国际相应的资格标准实现课程国际化、提高在国外做交流生的比例、把海外学习内容及外语学习纳入必修、加强国际营销、提升学校形象等方面加快国际化进程。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项目主管熊火金先生认为通过提高大学课程对学生及国际化企业的吸引力,促进校园的开放及跨文化交流,增加德国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提高学校对国际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学者来德国学习或从事研究,以此保持德国在世界上的科技竞争力。

四、追求卓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一高三全”发展战略

在分享和交流不同国家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实践时,我国高职院校究竟该如何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高教现代化战略为基础的国际化、以高教大众化为内容的国际化、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目标的国际化。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特殊背景下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应将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国别跨文化的维度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职能中。针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提出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即“一高三全”发展战略模式。所谓“一高”是指高起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将国际化发展定位在战略的高度,以先进的高职理念作为引导与支撑。所谓“三全”是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将国际化战略贯彻到学院国际化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主体之中。

全过程是指将国际化战略贯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涵盖了从“入口”、“过程”到“出口”全过程,即生源渠道的国际多样化、学习计划的个人设计到生涯设计都以国际化发展战略为指导。这主要是从历时态的“时间维度”来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全方位是指将国际化战略贯彻到高职院校三大基本职能中,即包括:通过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通过国际化产研结合进行项目开发,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服务社会。这涵盖了从“教学”、“研究”到“服务”,主要是从共时态的“空间维度”来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全主体:一方面体现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外部与不同的主体和组织合作,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全主体的联合与发展。学院在与国外企业合作、与国内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国内外高职院校合作,实现共谋发展;寻求国内外相关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国外教育基金组织、国际质量与评估机构和国内行业组织)的支持与认同,并与他们进行紧密合作。另一方面,体现在内部,学院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国际化发展战略。全主体涵盖了从“交流”、“合作”到“发展”,主要是从利益相关者的“主体间维度”来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5期)


 

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悄然兴起“拆墙运动”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剑平


 


友嘉机电学院、青年汽车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新通国际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一连串以企业名称冠名的二级学院让人目不暇接。

中部地区一所职业学院院长问:这是为企业建立的各类培训机构吗?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叶鉴铭回答:“不是”。这些企校合作新平台的建设缘于一场“拆墙运动”,即把职业院校教学楼的间隔墙“推倒”,把企业引进校园,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硕果。

职业院校“拆墙运动”源于浙江温州,随后杭州、宁波等地的职业院校纷纷借鉴。

教学楼变成企业生产车间或事业部

2006年,丁金昌从温州大学副校长调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岗位后发现,高职教育有点像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教育形态仍然以教室为主。若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高职院校不但对本科院校难以望其项背,而且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被中职生所代替。

“教室里培养不出实际技能。”丁金昌在学院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策——敲毁教学楼各个教室之间的隔断墙,引进企业生产车间与事业部,打造一种基地生产型实训模式。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王向红说,此举给习惯于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师带来了危机感;给每天排排座、上大课的学生营造了一种紧迫感。

丁金昌认为,国内学术界所推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把学生大部分的实训时间推到了企业。目前,中国法律、制度与机制建设,以及企业生产发展水平都不及德国,职业院校必须开拓企校合作的新模式,即在校期间必须培养好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在该校印刷车间,几名机电专业的学生正在查找机械故障。从企业来的实训指导老师说,学生到印刷厂顶岗实习,只能看到印刷出来的产品,难以接触到印刷机故障排除等领域。日本三菱集团就把先进的设备放在该院事业部,每天任由学生们捣腾。

继浙江爵帅服装有限公司在该院建立职业装设计中心、童装研发中心之后,温州市政府、市服装行业协会又在该院投资400多万元建立全市服装产业综合研发平台。负责该平台建设和运作的张建兴教授说,除了为全市服装企业提供生产、技术、管理与设计外,整个生产流程都全方位地向全院师生开放。

以此为样板,这所职业学院从2006年至今,把8幢教学楼中的5幢改为生产实训大楼,重点建设了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电机与电器、机械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现代商务等10大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126个实训车间与事业部。就连房地产营销、传媒等文科专业,都建有企业参与的楼盘沙盘、策划营销中心,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制作等6个实训中心。

他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通过技能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与自信。比如,喜欢设计的学生就朝设计师方向培养,爱好搞工艺的学生就以打板师为目标,不培养一般性的技能操作员。在学院实训中心液晶电视上,每天滚动播放着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训产品。不少服装专业毕业生第一年月薪达到五六千元,第二年月收入则突破万元。丁金昌说,“这就是产业文化进入教育,工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课堂带来的直接效应。”

企业老总担任副班主任

宁波江东宝冠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一楼为维修车间,二楼大厅便是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汽车技术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室。以往企校合作主要靠与企业老总套近乎、拉关系来维系,现在相关专业的教室设在企业,企业负责人担任副班主任,除指导学生实训外,还承担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该校校长张国方说:“这是‘拆墙运动’的另一种创新,把职业院校的一部分专业教学任务拿到企业现场进行,一边上课,一边操作。”

该校2008级汽车技术与市场营销一班学生李兵、李智手上长满了老茧,指甲缝中也布满了黑色油迹。卢佳佳、李明财两位师傅手把手地指导他俩:汽车发动机不启动,一是查看转速传感器有没有问题,二是电路畅通与否,三是油路供应怎么样。

以前,在学校实训实验室接触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汽车教具,比市场主流车型落后510年。李兵表示,现在汽车维修公司上课与实践,上至奔驰、宝马,下到普通桑塔纳,各种各样的车型与故障都能碰到,完全是紧跟汽车市场步伐,学以致用。

陈冠雄曾是一名汽车维修工,后来自主创业成为企业老总。他说,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技能的诀窍离不开勤快与悟性。以汽车维修为例,从拆装轮胎到保养发动机,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练就拿手绝活儿。

李智同学表示,校方实施的“螺旋式”实训模式对职业技能提高十分有帮助。他们第一年到企业开展认知型实训,即认识并适应企业工艺流程与制度文化,企业老总担任副班主任,学生进入准职业人的角色;第二年便是实践型实训,同学们被拉到企业生产车间真刀实枪地干,而不是在学校实训车间排除一些人为设置的故障;第三年正式进入企业当“工人”,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开展工作。

“学生不同于机械,其实践技能提高不可一蹴而就。”张国方说,职业院校学生全方位融入企业需要有一个适应期与过渡期,企业老总担任副班主任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大批职业导师,引领他们成长、成才。

按国际化的视野与标准打造技能人才

“企业十分反感职业院校一提合作就是要设备、推销学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苏志刚经常问全院教职员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凭什么与你合作,把资金、设备与人员都交给校方打理;二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才能与众不同,成为企业的首选。

宁波市企业一年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10亿元,教育行政部门专项经费每年投入5000万元,企校合作的“蛋糕”这么大,关键是职业院校有没有对接服务能力,能不能高起点规划,用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前不久,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召集该市发改委、人事、劳动与高职院校负责人开会时指出,一些专业设置雷同,没有特别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10年前把简单的生产流水线引进校园是一种创举,现在中西部职业院校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这个目标。接下来,东部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怎么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值得思考与探索。

苏志刚说,学院不破不立,把“拆墙运动”的效应引向校外创业街、创业园与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学院与宁波五星级的南苑饭店合作培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全部用英语教学;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开办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与北仑区政府共建人才资源开发基地;与余姚市政府共建模具、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按国际化的人才标准与跨国企业的要求打造高技能人才。

“这样就不需要再看老总脸色行事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说,浙江高职院校毕业生有90%在省内就业,本科院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率只有60%,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水平事关浙江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一些企业经历了50万元年薪找不到好的设计师、工程师的坎坷后,纷纷把人才培养的目光向内看。

企业对职业院校越来越认同,高技能人才就越来越成为企业的顶梁柱。王梅珍说,职业院校在用好、用活国家与地方政府保障企校合作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的同时,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企业营造一种“企校合作”共荣、共赢的新格局。

2011117《中国青年报》)


 

教学工作参考

 

2009-2010学年十佳教师”李石磊举行公开课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吴静 


 


201139(周三)上午1005,建筑工程系造价教研室李石磊老师(2009-2010学年十佳教师)的公开课在综合楼706顺利举行。授课班级为工程造价0931,所授课程为《管道工程工程量计算》。

此次公开课由建筑工程系负责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协助,作为建筑工程系教研活动进行。前来听课的有建筑工程系主任王强,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李长青,建筑工程系教师赵春荣、杨静、曹辉、王璇、王天利、安泽、蒋琦、丁文君、高良伟、赵小平、季阳、陈晓洁,经济工程系教师赵卫强。

李石磊老师的公开课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工程项目是采暖工程工程量计算,整个项目的学习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阶段。本次公开课的主要内容是子任务二:采暖管道工程量计算,处于计划阶段。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6人一组,每组学生都有工作计划页、采暖管道的图纸等资料,在李石磊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积极思考,分工合作,快速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李石磊老师首先布置各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时间约为6分钟,各小组制定完工作任务后,教师对各组的工作计划进行点评;然后要求各小组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时间约为20分钟,同时强调了几个注意事项:采暖管道的划分、管道变径点的确定、立管的安装方式、支管如何计算更简捷;最后请学生讲解计算思路方法,教师进行点评。

20101213《光明日报》)


 

三农服务参考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带着农民做活一方产业

中国教育报记者    时晓玲

 


一直以来,农业类职业院校举步不易:观念陈旧、投入不足、师资流失、招生困难,致使原有的一些传统以农为主的院校也改弦易辙,不愿以“农”字做招牌和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却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农林”牌子,8年时间里占地面积由586亩扩大为3312亩,实习基地从300多亩增加到4352亩,办出了农业类职业院校的特色。

敞开校门办学实现富民强农

江苏农林职院地处江苏句容。句容是江苏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县级农业市,地形地貌复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丘陵岗坡等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是句容市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江苏农林职院升格之初,学院的总资产不足5000万元,占地面积仅有586亩,与其他院校相比,农林行业的弱势、远离中心城市区位上的劣势、办学投入不足无疑是困扰其发展的瓶颈。

有为才能有位。学校党委书记朱洪生说:“学院面壁图破壁,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推进产学研成果的就地转化,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敞开校门,融入社会,努力构建办学新机制,在积极服务‘三农’中找到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位置,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运用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以及在园林绿化等种苗产业上的优势,结合泗洪县和句容市的实际,学校发展以农为主,突出林业,适度发展的涉农二、三产专业已达到58个,做大做强“无土草坪毯、彩叶苗木、室内绿化、种苗、茶叶”五大富民产业。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符合现有办学规模的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集教学、科研、生产、观赏于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科技示范园区已经形成,并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学校专业设置也以农林为主体,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

变成农民的“致富草”

其实,学校之所以如此受当地政府、企业青睐,真正原因还在于学院靠自身办学实力,形成了产业拉动、科技推动的强大优势,为当地农林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

你见过可以像地毯一样卷起来就走,不用土甚至可在水泥地上种植的草坪吗?江苏农林职院发明的这项无土草坪毯生产新技术,不仅成为国家专利,而且已被江苏省确立为高效规模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并在去年获得了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被远近农民称为带着他们赚钱的“致富草”。

走进学校实训基地——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现名为江苏农博园),一条翠绿的草坪大道直扑眼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采用无土草毯专利技术可以不用土,甚至可在水泥地上种草坪,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草坪生产破坏土壤耕作层的难题,有效地保护了基本农田。此外,还可以像地毯一样卷起来,具有重量轻、易运输、成景快、防杂草等优点。学校以农林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以草坪草产业为龙头托起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两方产业。无土草毯一经推出即深受市场的热捧。学校以句容市为中心,以“公司+农户”的形式与周边的5个乡镇1000多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公司为农户提供良种和生产技术,保证收购农民产品,并确保每亩不低于2000元的收入。

句容市陈武镇农民韩伯林算过一笔账,他将土地租给基地有一份租金收入,在基地打工又有了一份打工收入,利用家中的闲地跟着学校种草又有了一份销售收入。这样算起来,一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目前,学校在全省20多个县市建草坪生产基地9万多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

彩叶苗木是学校以草业为龙头托起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产业。几年来,学校投资500多万元,先后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引进彩叶苗木品种186个,通过引种观察、筛选,进行梯次开发。其中,首批开发的“红叶石楠”品种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份,推广面积2万多亩,被列为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重点推广项目。在南京“国际绿博会”、北京“农展会”和“中国名城会”上,学校的彩叶苗木成了江苏展馆的“台柱子”,获得了“绿博会”唯一的金奖。

学校做足“草”文章,推出一系列新的品种,例如以空气凤梨为代表的无根植物,无需泥土,长在空中就能成活,净化甲醛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很强,以其为原料的植物壁画、植物窗帘一经推出即深受市场欢迎。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博会上,该产品获3项金奖,并入选去年上海世博会装饰和展览植物。

获益于学校的农户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不找乡长找院长。”

“一村一品”走出特色发展路

2009126,在学校专场招聘会上,泗洪县招聘团的举措吸引了众人眼球,原因是该县一下子拿出10个事业编制岗位,定向招聘学校毕业生。在当今就业难、进机关事业单位更难的形势下,泗洪县委、县政府为何会专门提供10个事业编制给江苏农林职院?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200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学校的挂钩点是泗洪县。学校提出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把科技成果送到泗洪千家万户。

学校在泗洪县魏营镇前营村带动了20个草莓种植大户,建设了500亩的草莓产业基地,对大华村进行1000亩苗圃设施改造和苗木新品种更新等。驻点教师还深入调研、穿针引线,帮助农民选准项目,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在王永平研究员帮助下,农民与众彩物流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立意向产销协议,与加拿大百阳垦生命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签订微肥、生物农药供销协议,制订农作物和蔬菜营养平衡施肥方案,促进农产品优质生产和产销对接。

“一村一品”特色逐步彰显,“草莓村”(魏营村)、“彩叶苗木村”(大华村)、“草坪村”(西冯村)、“葡萄村”(丁庄村)、“高效蔬菜村”(刘巷村)早已远近闻名,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

对此,泗洪县有关领导说得很直白:为什么要给江苏农林职院就业分配指标?因为他们能带领农民致富。

2011112《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参考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召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研讨会  为凝聚智慧共谋学院事业发展,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安排,201133日至5日,学院召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研讨会,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院属各部门规划进行研讨。马平书记、陈建民院长、任保奎副书记、王希忠副院长和冯海明副院长等院领导出席会议,院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由冯海明副院长主持。

陈建民院长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示范性院校建设期间学院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所实现的突破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当前和今后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在指导学院工作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号召与会者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认真听取汇报、深入进行研讨,找准问题,为“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建言献策。

冯海明副院长向与会者汇报了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教务处王艳红处长、人事组织部王泰部长分别汇报了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之后,出席会议的院领导分头参加了小组讨论。在4日至5日的分组讨论中,与会者就以下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1、规划中对学院“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总结是否到位?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得是否准确?2、如何科学确定“十二五”学院的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3、面对“十二五”北京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和加快北京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学院如何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调整专业布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5日上午,三个讨论组的小组长分别汇报了本组的研讨结果,对学院规划和各部门规划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会议最后由马平书记做总结讲话。马书记在总结中肯定了规划讨论稿的科学性和务实性,认为各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发挥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主人翁精神,所提出的修改意见有针对性和建设性。马书记用“立意高、思路清、可操作”对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工作提出了要求。马书记强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应该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着眼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更高的立意。规划编制中要纲目并举,思路清晰,找准问题,选对策略。马书记特别要求各部门规划要服从学院长远发展的大局,从本部门实际出发,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可检查性和可监督性,尤其强调规划编制完成后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该组织部门职工认真学规划,全身心投入工作,爱岗敬业,为规划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示范建设办公室 吕洁莲 黄煜彬)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export/sites/default/main/xyxw/n8700449014.html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我院召开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生代表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我院于201137日下午三点在综合楼一层第四会议室举行“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生代表座谈会”。院党委副书记任保奎、副院长王希忠以及教务处、学工处、后勤集团、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图书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思政部、保卫处负责人一起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就有关问题作了现场解答。座谈会由团委副书记张军主持。

本次座谈会的讨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教学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年级学科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和看法。第二部分学生针对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希望学院能够及时解决在生活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答复并认真记录了学生反映的问题。

最后,学工处处长(团委书记)沈杰就学生提出的建议与学生做了深入的沟通。此次座谈会历时两个小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座谈会,学院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了疏导,并且也从学生反映的问题中了解到了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院今后各项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合理的安排。

学生座谈会有效地为学院与学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更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学院表示以后会更好的组织和利用座谈会,为学院教学质量及各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可靠的保证!

(团委  王迪 )

    201139,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export/sites/default/main/xyxw/n8700371601.html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我院举办“我为学院‘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博士座谈会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为进一步汲取全院博士团队的智慧,117日人事处组织召开“我为学院‘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博士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学院领导有党委书记韩宪洲、党委副书记杨禾、副院长王成荣,组织部部长胡庆平到会,座谈会由人事处处长林玲玲主持。

座谈会上,博士们纷纷围绕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呼吁学院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加快“双师”队伍建设。不同专业的教博士还针对本专业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认真听取了博士们的发言后,副院长王成荣肯定了示范校建设中博士团队发挥的引领作用,并提出 “名师”应该逐渐实现的三个境界是:虚心学习企业,即仰视;与企业讨论问题,即平视;站在企业之上思考,即俯视。

随后,副书记杨禾与在座的博士交流了两个观点,一是博士要与学院共成长,两者相互推动;二是把握好机遇与挑战。

韩宪洲书记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指出学院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相连,博士要在专业、职业教育、高职层次、教育对象上实现“落地”;要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发挥智慧优势。

目前,我院博士共有25位(含2位院级领导),占全院专业教师的8%左右,本次座谈会的召开体现了学院领导对高级人才的重视,对打造优秀的博士团队寄予希望。同时,博士们也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进一步找准定位、脚踏实地、为学院发展服务,与学院共成长。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201101/2011011802.html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校召开2011年中层干部培训班暨务虚会

11618日,学校召开了2011年中层干部培训班暨务虚会,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学校‘十二五’科学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

丁绍芳副书记主持会议并作了培训班开班动员讲话。学校领导为新聘中层干部颁发了聘任证书。

会上,学校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社会科学处处长刘复兴教授作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德贵研究员作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报告。

安江英副院长作了学校“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的专题报告。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负责人总结了2010年工作,提出了部门2011年主要工作设想。

学校各主管领导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围绕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发展思路以及2011年工作重点等,阐述了体会认识,提出了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及建议。

王海平校长在会上作了“树立忧患意识,走融合发展之路”的专题报告。王校长指出,全校管理团队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切实为提高学校品牌竞争力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而奋斗。他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展比较顺利,这是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但是还要看到形势依然严峻,道路仍不平坦,任务依然繁重,每位同志都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首先是稳定招生规模问题,在校生人数能不能稳定,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市场份额,塑造学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社会信誉;其次是增强学校适应性问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逐步被边缘化被淘汰,因此必须增强适应性;三是超前思考工作问题,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未雨绸缪。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财政改革、教育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公费医疗改革、经费管理紧缩等多方面的压力,学校在这种背景下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争取三到五年的时间使我校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做大品牌、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王校长指出,要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就一定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学校办学和区域经济的相互融合之中增长本领。全院教职员工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办学质量。融合是提升办学品牌、提高办学能力、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学校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融合就是要实现学校与开发区的融合、实现与首都经济的融合、实现与企业行业的融合、实现与京津冀的融合,融合是我校与其他学校的根本区别,是我校赖以生存的基础。

王校长强调,走融合发展之路,是由高职的特点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融合是一种理念,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融合的理念,走出去,主动出击、接触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要主动引进来,引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融合是一种行动,在理念的指导下行动起来,主动与外界融合;融合是要达成的一种目标和状态,是更宽、更深、更不可分割的紧密状态;融合是一种联动和互动的过程;融合是一种工作的方式和本领。

王校长指出,对于如何实现和推动融合,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形成严谨、求实、向上的作风,要知己之不足、知事之常变、知世之水深,要谦虚肯于去融合,要自信敢于去融合;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为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要寻找准融合发展的切入点,要从多个领域去融合、以多种形式促融合、用多种手段抓融合,形成全方位多空间的融合。总之、要全员行动,从我做起,主动出击、各项工作长抓不懈。

赵书记在总结讲话中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深刻把握我校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赵书记指出,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学校建设发展来讲有机遇也有挑战。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学校必须结合大会精神进行自身工作调整,任务艰巨;全国人才大会也明确了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思路,对学校来说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进行落实,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也是对我们的殷切要求,我们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学校内部环境来说,学校的十二五规划经过多次修订已经日趋完善,全校要开始落实,2011年是关键的一年,要开好局,特别是示范校建设的成果在全校推广辐射要深入和加快,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计划在我校也要加快推进。

第二,全校干部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是处理好学校十二五规划和综合改革试验区计划的关系。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落实要注意统筹好全校资源,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综合改革试验区计划要充分运用好政策资源,切实解决学校办学中的体制机制约束,使学校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发挥更好的作用。其次,要处理好体制机制创新与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体制机制创新是为了加强专业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体制机制创新与加强专业建设必须统筹考虑,不能形成两张皮,创新要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创新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要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体制机制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办学体制上要创新“政校企行”的模式,切实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引进企业、行业要素,保证我们培养的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还要进行服务社会体制的创新,使学校更好地、直接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建设;学校要进一步做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们能更好地整合好自身资源进行发展,同时更有利于拆借各种社会资源促进我们的发展,要搭建好引进、拆借社会资源的平台。其三,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自身培养的关系。学校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引进应用型人才,要通过引进加强我们的力量,同时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的技能培养,要建立引导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更好的机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开发的机制,建立服务教师科技开发的平台,要重视教学和科技开发的团队建设。其四,处理好专业群建设和专业整合的关系。要周密安排,科学统筹,加快专业群和专业整合的步伐,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切实提高。其五,要处理好党建创新和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抓好全校的党员干部及教职员工的理论武装,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要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平安校园;要提高全校管理团队的能力水平,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牢牢把握好2011年的重点工作。即:学校十二五规划开局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计划落实、专业群与专业整合工作、教师本期聘期结束的考核工作、新一轮教师岗位聘任工作、新的绩效工资方案的制定、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新校区的建设工作等。

赵书记还向全校干部传达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的有关工作精神,他指出,要把握好上级精神,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全面提高科研创新水平;第三,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作用;第四,打造高层次人才的高地;第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第六加强资源的统筹。

 通过此次研讨交流,使大家进一步促进了工作思考,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为扎实做好今年和“十二五”学校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学校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宣传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222.249.138.213/news/2011-01-18/455.html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学校全面部署2011年科研工作

228下午,2011年科研课题工作布置会在芍药居校区召开,全校教学、科研系统的全体干部参加了会议,北京工商大学原科技处处长孙家跃教授应邀来校讲座,院长助理么居标教授主持了会议。

居标教授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校要开好局,在竞争激烈的高职教育领域保持优势地位,科研工作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要加快机制创新,凝练方向,明确定位,筹建科研为主的实验室或研究室,逐步形成科研团队。要进一步完善经费资助、科研考核和科研奖励等政策,重点支持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和省部级以上课题。么居标教授号召教学、科研系统的全体干部要带动广大教师再接再厉,奋力拼搏,使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技处处长苏东海教授布置了2011年的科研具体工作,对我校横向课题经费、省部级项目、核心期刊论文等核心竞争力指标进行了解读,同时明确了2011年各二级学院的科研目标。他特别强调要主动出击,联合亦庄企业申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为了提高省级以上纵向项目的申报质量,会议特别邀请北京工商大学原科技处处长孙家跃教授做有关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讲座。教授就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现状、程序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讲解,为我校申报基金项目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科技处  杨彦如)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222.249.138.213/news/2011-03-02/497.html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校召开2011年宣传工作会议    31日下午,学校组织召开了2011年宣传工作会议。党委副书记何明、各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相关职能处室中层干部、各二级学院综合办主任及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何明副书记主持。

宣传部部长齐志明在会上传达了北京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北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11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等文件,对2011年学校宣传工作任务进行了布置。

2011年是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关键一年,是“十二五”规划建设开局之年,是学校示范校建设后新发展阶段的起步之年。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好两级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以庆祝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师生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以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对内对外宣传、舆论引导和宣传阵地建设;通过业务培训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党委副书记何明在会上总结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是宣传学校发展成果、展示师生良好精神风貌、扩大学校影响、提升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良好方式。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他从理论学习教育、师德建设、内外宣传、文化建设、网络宣传、新闻发言人制度、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等七个方面对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宣传部  常立权)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222.249.138.213/news/2011-03-02/496.html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我院成功举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报告会   1010日下午,我院在多功能厅二楼举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报告会,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满生教授为院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全体成员及各系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做了题为《学习贯彻<纲要> 推进高等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专题报告,深刻分析了当前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

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景荪,院党委副书记尉桂民、纪委书记马荣辉、副院长徐明江出席了会议,报告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勇主持。

报告会内容充实、解读深刻,周满生教授从《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学习意义、基本内容、纲要的特色和亮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提高教育质量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等方面展开了深刻论述。他着重指出,这次的《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大力发展”将作为一种发展方针,一种发展目标。在“大力发展”的内涵上,《规划纲要》与时俱进地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核心目标上来。针对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现状,《规划纲要》十分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发展夯实资源保障基础。《规划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来提高质量。《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建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同时也强调健全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从而构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新机制。《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制订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在《规划纲要》中,国家重申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承诺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的力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风尚。

最后,陈勇同志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进一步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提出了要求。他说,《规划纲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对当前和今后学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要求,中心组成员及各系统、各部门要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规划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确保今年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为学院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20101011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cpl.cn/_data/Html/102355_013/2010-10-15/201010159381599421.html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服务 开创农林学院科研工作新局面 ——学院隆重召开2010年科研工作会议  20101215日,学院在综合教学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2010年科研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十一五”期间学院的科研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十二五”科研工作的方向与任务,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服务,开创我院科研工作新局面。上海市农委信息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余立云应邀参加会议,中层以上干部、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各级课题主持人、各部秘书等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卓丽环院长主持。

首先,谢锦平副院长作《学院科研工作报告》,从健全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逐步规范;经费投入加大,科研总量不断增长;改善科研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青年教师,新生科研力量正在成长;服务地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学院科研工作。同时也分析了科研工作还存在科研意识和动力不强,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科研实力较弱,没有形成学术研究团队;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少,科技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十二五”期间学院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院“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面向上海“三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及技术服务团队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为重点,推动项目攻关,强化科技服务;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随后,余立云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今后农业科研工作要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他要求学校教师要在如何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要多思考、多创新,特别是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

最后,吴乃山书记强调学院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解决如何促进科研的具体问题,而且更是借这个契机,进一步唤醒大家的科研意识,营造一种良好学术氛围,激励和鼓舞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要求大家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科研工作是提升学院地位的需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是锻炼教师队伍的需要,是改变我们学院现状的需要。在如何抓好科研工作方面,他提出,一要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定位。作为职院院校教师应从事应用推广、职业技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二要以需求引领选题。要以企业行业、“三农”需求作为选题依据。三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四要弘扬学术精神和学术情操。他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会议,能够集思广益,找出制约我院科研发展的瓶颈,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开创学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院办)

20101217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hafc.edu.cn/party/detail.asp?id=7742&ClassName=新闻中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我院成功举办“澳大利亚TAFE教育理念”培训班   118日,我院与澳大利亚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澳大利亚TAFE教育理念”培训班,经过9天的紧张培训,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本次培训澳方采用了周密的培训计划和有效的培训实施方法,我院52名骨干教师,通过认真听课、踊跃提问、互动交流,从澳洲职业教育概况,澳洲不同学历及其获取途径,培训包设计及制作,培训计划及课程教学设计制定,沟通技巧及小组活动设计,考评方法及考评活动组织,职场健康与安全等方面,接受了一次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冲击,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尝试了不同风格教学方法,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表示将把澳大利亚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方法与我院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并逐步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之中,努力成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体系改革的能手。

本次培训工作圆满成功,不但提升了我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了学院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院的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学院今后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教师培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教务处 供稿)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http://www.ylvtc.cn/news.php?id=4926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我院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  根据工作安排,我院于219-20日举办了学生干部培训班。院团委、院(系)学生会成员和各系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各班正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采用学院培训与各系培训与组织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学院苏小冬副院长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她介绍了2011年学院的中心工作,从有利于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利于督查自我和提高学习、有利于培养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当学生干部”,要求学生干部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激情与永恒的关系、常规与创新的关系,彰显特色,追求卓越。

学生工作处、院团委负责人总结了2010年工作,并对2011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江苏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fc.net/Jsafc_Main/News/201122210752.html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我院举行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01230日下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东校区1#4层报告厅隆重举行。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成立大会,电控公司副总经理、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长赵炳弟、学院党委书记张岳明、院长武马群、副书记陈小平、副院长徐民鹰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长贾清水主持。

本次大会同时成立了九个教学系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分别是电子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机电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软件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计算机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信息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数字媒体与艺术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委员会、财经管理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外语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教学系为单位组建,由9-11名委员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专家5-7名,教学系教师3-4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与教学系紧密合作企业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资深专家担任,同时担任教学系联席系主任。设副主任委员1名,由教学系主任担任。重点建设专业所在教学系的校企合作委员会设置名誉主任1名,由学院领导担任。第一届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共有84名委员,其中51名行业企业专家。

成立大会首先由武马群院长向行业企业专家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重要意义,并宣讲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武院长指出,首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基础是“互利共赢”。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学院将抓住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工作的契机,发挥行业办学优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武院长表示学院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各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要密切合作,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校内教师企业锻炼、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落实学生企业实习、校企合作技术研发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随后,与会领导向9个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颁发主任委员和委员聘书,向9位联席系主任颁发聘书。软件工程系主任张晓蕾代表系主任讲话,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电子工程系联席系主任赵宗儒代表联席系主任讲话。他们感谢学院和企业的支持,表示将依据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履行委员义务。会上, 9个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分别合影留念,并分组讨论了委员会工作方式。

最后,电控公司副总经理、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长赵炳弟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电控所属公立高职院校,面向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学院要进一步开放办学,紧跟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紧跟行业企业新技术应用的步伐,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培养具备直接上岗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赵总希望电控所属企业和系统外相关行业企业大力支持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希望各位委员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促进“四个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成立大会标志着学院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迈出了重要一步,建立起了教学系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初步实现了企业管理人员在学院受聘和兼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后学院将制订相关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教务处 科技合作处)

201117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itc.edu.cn/newSite/news/201101071630/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召开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题会议  37日下午,学院召开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徐向明院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臧大存副院长主持。

图书信息中心尤明珍主任首先介绍了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的建设情况,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并对一期工程的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陈斌副主任进行了补充。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针对2011年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经费分配情况等进行了专题发言。

最后,徐向明院长对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每一位师生息息相关,各部门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使用中,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图书信息中心要拿出考核方案,将各个部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利用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中;二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任务艰巨,各个系统的数据要规范、完整,各部门要通力协作,按时保质完成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三是“十二五”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明确目标,各部门新建的系统要多调研、多座谈,要进行必要性、充分性论证,把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做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好生活区网络及一卡通工程。

(图书信息中心)

201138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hvc.edu.cn/s/1/t/7/0b/33/info2867.htm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召开“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讨会 2011110日,在图书信息中心大楼会议室,臧大存副院长主持召开了学院“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讨会。学院办公室、教务处、计财处、学工处、组织人事处、信息工程系等部门的负责人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图书信息中心尤明珍主任汇报了“十一五”期间学院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及经费预算作了说明。与会代表在听取汇报后,针对学院信息化工作实际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合理的修改意见。

臧大存副院长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要求: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体现学院特色;二是建设进度要科学安排,灵活控制;三是要采用项目描述工作任务,便于操作。

(图书信息中心)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hvc.edu.cn/s/1/t/7/0a/46/info2630.htm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召开2011年上半年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专题会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3日下午,学院召开2011年上半年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专题会议。各二级学院、系部的教学主任、教务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徐向明院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臧大存副院长主持会议。

会上,教务处葛竹兴处长宣读了«关于2011年上半年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基层)锻炼的通知»,汇报了2011年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明确了锻炼目的和任务,完善管理考核程序等。 2010年赴企业锻炼的部分教师作了总结汇报。

最后,徐向明院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对赴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首先,徐院长又一次明确了学院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学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一句话,是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其次,青年教师到了企业应该做什么?学院安排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规范,收集更加贴近生产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职业岗位技能。同时,也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教师赴企业锻炼结束后应该带回什么?通过锻炼,我们青年教师从企业带回的应是一项过硬的技能、一个比较完善的合作项目、一个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一个全新的有责任感的自我。

201137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jsahvc.edu.cn/s/1/t/7/0b/32/info2866.htm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靖江市科技局开展科技服务“三农”对接活动  元月11日,在党委副书记杨廷桂教授的带领下,由科技产业处、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和水产科技系的负责人及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科技服务团与靖江市科技局开展了科技服务“三农”对接活动。这是我院科技服务泰州经济发展,实施“助企兴农”工程的第六站。靖江市人民政府黄文龙副市长、泰州市科技局王晓梅副局长、周根成处长等领导和靖江市骨干企业负责人代表出席了科技服务“三农”对接活动。

对接会上,黄文龙副市长介绍了靖江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王晓梅副局长对本次对接会的目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要求。党委副书记杨廷桂教授对学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科技产业处赵旭庭处长介绍了学院科技服务“三农”总体情况,动物科技学院张力院长、食品科技学院刘靖院长、水产科技系党总支王权副书记、动物医学院孟婷副教授发布了相关的科技信息。

信息发布会后,科技服务人员与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与靖江市马洲乳业有限公司、靖江市畜牧兽医中心、斜桥兽医站、季市兽医站、季市菜牛基地等6家企业就奶牛生产、繁殖、饲料配方及疫病防制等问题进行了对接。食品科技学院与靖江双鱼食品有限公司、靖江伊香食品有限公司、靖江市金菊食品厂、靖江市江芽香沙芋专业合作社等4家企业针对食品加工、产品开发及技术改进方面进行了对接。水产科技系与靖江市滨江水产、靖江市农委水产技术指导站等3家养殖企业进行了对接,并初步达成了10多个合作意向。

通过对接活动,学院和企业间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下一步共同开展技术培训,联合申报项目,横向技术攻关和学生订单培养与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地方、企业、学院 “三位一体”,三方共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靖江市电视台对本次科技服务“三农”对接活动进行了报道。

(科技产业处)

2011112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kjcy.jsahvc.edu.cn/shownews.asp?id=68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深职院再为中国高职树立新标杆

——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

  深圳商报记者 邓小群 通讯员 韩树林

 


近日,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深圳市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其中对深圳的高等职业教育,《方案》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中国的高职教育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都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公认的领头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显然要担当这个“历史性突破”的尖兵角色。那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没有做好准备?如何担当这一历史重任?近日,记者走访了深职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

记者:刘书记,《方案》中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那么,这对深职院意味着什么?

刘洪一:《方案》中的这句话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深圳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和改革方向,这也意味着深职院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在这个领域,深职院最有条件、也最有责任先行先试。所以,学校最近正在认真思考如何按《方案》的指引落实这一改革要求,也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希望能够尽快立项和启动这项重大改革。

一旦实施这项改革,其意义不仅是使深职院率先创建与深圳这个城市相匹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技术大学,也不仅是能够培养适应深圳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大的意义将是在建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标准方面进行探索,这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将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记者:过去大家都有一个思维定式,认为高职就是培养大专层次的人才,为什么现在提出要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呢?

刘洪一:由于我国的国情和高职教育起步时间不长,过去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将高职教育界定在专科层次的。按照国际惯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办学层次。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已经延伸到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博士层次,建立起从大专到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结构体系。所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办学,是实现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59.1%。高新技术含量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深圳企业,对一线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深圳的一些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单一层次的高职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传统学科型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应用性和动手能力上又有所欠缺。

另外,如果我们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能更好地满足深圳市民受教育的愿望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查表明,深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本科以上教育的比例为65.8%。但目前深圳的高校难以满足市民需求,矛盾较突出。这样,不少市民只好选择让子女去国外读书,每学年新生开学时不来学校报到的不少都是走了这条路。每年,我们举办毕业生座谈会时,学生们都会通过自身的求职经历,谈到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对他们求职的局限,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培养本科层次的高职人才,为他们这类技能型人才提供深造提高的通道。

高职教育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专业硕士教育衔接贯通,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健全专业教育的学位体系;同时以适当的渠道与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沟通,形成H型互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深圳如果能够率先探索建构起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的先进体系,是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

可以说,无论是从高职教育的自身规律还是从横向比较,无论是从深圳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都到了应该推进这项改革的时候了。

记者:如果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深职院准备好了吗?

刘洪一:由于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巨大支持,在并不悠长的17年办学历程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路领跑中国高职教育,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深职院加速进行从速度规模往内涵质量的转型发展,多项标志性成果遥遥领先全国同行。

深职院已有多年培养四年制高职的办学经验,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惟一的。自2001年起,经教育部批准,深职院就开始试办四年制高职专业,10年来共培养毕业生63120名学生,100%的学生取得1个高级工证书,80%的学生取得了2个高级工证书,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可以说,深职院积累了开办应用性技术本科层次教育的宝贵经验。

此外,2001年以来,深职院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63所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全校共有5名博士生导师、76名硕士生导师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已招收10278名研究生,其中有博士生9人。已毕业220人,目前在校研究生58人。

学校要上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深职院的师资实力超过了许多本科大学。四年中高层次骨干教师增加了近两倍,目前有正高职称教师140人,副高职称教师491人,博士学位160余人,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名师,专业教师中8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聘请了一大批包括院士和国内外行业大师、技术大师在内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允许深职院设立特聘岗位,引进高层次人才。

深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人、财、物、招生、就业等方面对深职院实行政策倾斜。在招生政策方面,允许深职院跨省招生,已试行多年自主命题、单独招生,广东省教育厅还同意将深职院本省招生录取批次调整为3A批次录取。深职院同时也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可自主命题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职院校。

深职院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以横向课题为主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专利发明方面的成效尤其明显,超过了相当一批本科大学甚至一类重点大学。

记者:如果获批实施本科层次教育,深职院计划什么时候招生?

刘洪一:我们希望是越早越好!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教育界的不少委员代表也呼吁尽快促成此事。即使今年能够开始招生,毕业生也是4年以后的事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4年中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会有多大?会需要多少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能早一年实施,会有多少家长和孩子从中受惠?我们希望这件对国家、对百姓功德无量的好事能早日促成。当然有一点要强调,今后无论培养什么层次的学生,学校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都要不断强化深化下去,这是我们的立校之本。

王荣书记在市五次党代会上要求,要“想干、敢干、快干”。我们会按此要求,苦练内功、加倍工作,努力创造出不负深圳之名的业绩,不辱特区先行先试的使命,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2011118《深圳商报》)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概述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CALIS
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CALIS管理中心引进和共建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大量的二次文献库和全文数据库;采用独立开发与引用消化相结合的道路,主持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系统、统一检索平台、资源注册与调度系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CALIS文献信息服务网络。迄今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500家。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公共服务体系二期建设。并将“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简称CADAL)列入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名称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DLIS)”,由CALISCADAL两个专题项目组成。项目和总体目标明确为:在完善“九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设的基础上,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它将以系统化、数字化的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建立包括文献获取环境、参考咨询环境、教学辅助环境、科研环境、培训环境和个性化服务环境在内的六大数字服务环境,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CALIS
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继续组织全国高校共同建设以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献保障体系,开展各个省级文献服务中心和高校数字图书馆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CALIS三级文献保障体系,为图书馆提供“自定义、积木式、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大力提高CALIS综合服务水平,扩大CALIS服务范围,为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已于2010年底申请成为CALIS成员馆。可获得CALIS提供的各种服务,并可加入到CALIS子项目建设中。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11@126.com